如此我信_01:為何教會要恭讀〈使徒信經〉?

打開主日程序表,在詩歌敬拜與禱告之間,我們會看見一個名為「認信」的禮序,其展現形式是「會眾一同站立,同誦使徒信經以宣告我們的信仰」。週而復始的誦讀,仿佛已經是機械記憶,可是,我不禁疑問:為何教會要恭讀〈使徒信經〉?

「信經」的英文是Creed,源自使徒信經拉丁原文的第一個字Credo,屬動詞,直譯是「我相信」的意思,Credo in unum Deum就是「我信於獨一上帝」。因此,「信經」就是「信仰的告白」,是歷世歷代的基督群體對信仰內容的宣告與承認。西門彼得的「你是基督,是永生神的兒子」(太十六16),使徒保羅的「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,心裡信神叫祂從死裡復活」(羅十9)都是一種「信仰告白」。

在二千多年的歲月長河裡,教會作為一個信仰群體,一直在作「信仰告白」:一)為了讓政府和民眾了解我們信仰的立場(特別在遭受非議和逼迫時),教會要告白自己的信仰。羅馬時期,教會之所以受到逼迫是因為信仰,當時只要信徒放棄信仰就可以自由,但是許多的基督徒選擇了死亡,不是他們願意死亡,而是因為他們堅守信仰。他們告白說他們是基督徒,是屬基督的,不是拜偶像的;二)為了顯明與異端和邪教的區別,要「分辨誰是我的弟兄」時,教會要告白自己的信仰。因為抵擋亞流主義,教會有了〈尼西亞信經〉和〈亞他那修信經〉;因為有錯誤的基督論,便有了〈迦克敦信經〉;出於對贖罪券所承載的稱義觀不符合聖經,便有了1517年的〈九十五條論綱〉;因為有以國家為優先效忠對象的教會論,便有了1934年的〈巴門神學宣言〉和1998年的〈中國家庭教會信仰告白〉。

教會是由神在耶穌基督裡召來的人所組成的,她首先是信仰的團體,而從不棣屬於任何經濟、政治或慈善團體,所以財富、權勢、建築、聚會方式都不是教會應當追逐的,教會之能成為教會,其本質性的特徵在於「信仰」,「使徒信經」就是通過外在形式將這份信仰本質具體呈現出來。此之為「認信」,亦是主日程序表上「認信」禮序名字的來由。

「弟兄姊妹,讓我們一同站立,同誦使徒信經以宣告我們的信仰…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