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此我信_05:我信,從沒被群體湮沒的個體

在歷史上的信經有以「我信」與「我們信」作為開始,啟德家在主日崇拜所宣讀的〈使徒信經〉用的是「我信」(Credo),弟兄姊妹可有想過,明明是一個群體敬拜,為什麼用「我」卻不是「我們」?

在馬太福音十六章,耶穌向門徒提問說:「人說人子是誰?」門徒陳述了當時不同人的不同看法,耶穌沒有對這些看法作出回應,祂反而繼續問門徒:「你們說我是誰?」這是耶穌在要求門徒不要隨眾,而是要有自己的看法。馬太接著記載彼得的認信:「你是基督,是永生神的兒子」(太十六16),我們不曉得其他門徒的回應。但由此答問可見,信仰有「我」的成份,耶穌要求每一個跟隨祂的人,需要有個人的認信,沒有人能代替別人去信仰上帝、沒有世襲的信仰,亦沒有人能替別人悔改。所以,在緊接著的24節,耶穌基督對門徒說:「如果有人願意跟從我,就當捨己,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……」以「捨己」作為開場,整個24至27節多次強調「自己的」、「各人的」,都一再強調信仰有「我」的成份。

隨眾的信仰,從來不是真信仰。耶穌問他的門徒:「你們說我是誰?」祂要每一個門徒有個人的認信,祂看重的是我們個人與祂的直接關係。世襲的信仰,也不是真信仰。正如雅各的生命,也需要通過與上帝角力才真正與上帝相遇,從列祖的信仰變成我的信仰,從「耶和華我祖亞伯拉罕的神,以撒的神」(創三十二9)變成「我的神」(創三十五2~3),從「雅各」變成「以色列」。到底我的信仰,是朋輩來的,是父輩來的,是從社會來的,或是從國家來的?

在西門彼得認信「耶穌是基督」後,耶穌對他說:「約拿的兒子西門,你是有福的…」(太十六17)「約拿的兒子西門」而不是「門徒啊」,祂知道我們每個人的名字,從不讓我們的個體湮沒有群體之中。信經的開場白——“我信”——表明一份個人的關係,是我們各人自己對上帝的信靠與委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