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六日︱聽到這樣的回應,你還想跟從嗎?

聖言誦讀:馬太福音八章18~22節

邀請您在心裡反覆默誦今天的經文,留意當中觸動您的詞彙/句子。

18耶穌見許多人圍著他,就吩咐渡到對岸去。19有一個文士進前來對他說:“老師,你無論往哪裡去,我都要跟從你。”20耶穌說:“狐狸有洞,天空的飛鳥有窩,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。”21又有一個門徒對耶穌說:“主啊,容許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。”22耶穌說:“讓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。你跟從我吧!”

23耶穌上了船,門徒跟著他

—馬太福音八章18~22節.和修版—

在耶穌吩咐要渡到對岸,至耶穌上船的期間。馬太記載了兩個不知名的小角色與耶穌的對話,兩段對話都與跟從耶穌有關。

第一位進前來的是文士,文士的請求慷慨激昂,大有「主你要往哪裡走,我就跟你走」的志氣。但耶穌基督的回應,卻猶如一盆冷水照頭淋,何解有此差別?仔細想想,這位文士會生出跟從耶穌的念頭,可能是源於登山寶訓的教導,也可能是源於耶穌在下山以後的一連串神蹟醫治,既然這位耶穌是成全律法和先知的那一位,又是有著權柄的那一位,那麼,跟從祂應該不是有錯吧?

而細心再讀耶穌對這位熱心文士的回應,其實耶穌並沒有拒絕文士的跟從,但耶穌放大了跟從的過程,指出祂自己的缺乏,甚至連一個安穩的住所都缺乏。這對於當時社會上有穩定收入和住所的文士而言,是難以想像的。耶穌的回應,其實只是希望文士要好好思想跟從的動機,好好計算代價,作門徒要有充分的心理預備,面對物質生活上的缺乏。事實上,耶穌下一個睡覺的場景,就是在渡到加大拉人地區的那艘幾乎被波浪淹沒的船上。

第二位前來的是門徒,在遠行渡到對岸之前,他提出一個要求:「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」,這是合乎情理、合乎文化習慣、甚至合乎律法精神的要求。而耶穌的回應,其重點並不在於埋葬父親的事情是否重要和合理,而是要表明跟從耶穌比任何最有價值的任務還更重要。還有一點,這位進前來的不是文士,而是門徒,馬太用門徒表明這一位是已經蒙召跟隨耶穌一陣子的人,這時提出的推辭明顯有退後的意思。

一位滿腔熱誠,沒有仔細計算代價;一位仔細計算代價,後提出暫緩。馬太沒有交待文士和門徒最後的決定,到底23節:「耶穌上了船,門徒跟著他」裡面的門徒,有沒有那位申請休假的門徒呢?我們不知道。

但是,親愛的弟兄姊妹,我們今天又是如何跟從耶穌呢?

禱告良辰:

親愛的主耶穌基督,謝謝主袮寶貴的話語,求你體恤憐憫我的軟弱,求袮幫助我有願意跟隨袮的心,能忠心順服地跟隨袮,擴展袮的國度,榮耀袮的聖名。禱告奉主耶穌基督聖名祈禱。阿們。


 

#2023年預苦期默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