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日︱憑信心,也憑眼見
「知道」不等同於「明白」,門徒們「知道」神蹟、「經歷」神蹟,但並不證明他們必然「明白」耶穌的身份和權柄。他們或許增進了一點對耶穌的了解,但他們的「知道」並沒有化成「頓悟」,更沒有建立對耶穌全然的「信靠」。我們呢?
「知道」不等同於「明白」,門徒們「知道」神蹟、「經歷」神蹟,但並不證明他們必然「明白」耶穌的身份和權柄。他們或許增進了一點對耶穌的了解,但他們的「知道」並沒有化成「頓悟」,更沒有建立對耶穌全然的「信靠」。我們呢?
馬可福音記載了兩次「餵飽群眾」的神蹟,一次是「餵飽五千人」(可六31~44),一次是這裡「餵飽四千人」,有學者認為今天的經文是mini版的五餅二魚。兩次的記述除了人數的差異之外,到底還隱藏著哪些差異,而這當中有承載著什麼意義?
神的恩典永遠有「碎渣」——看似多餘,實則豐盛到能餵飽所有渴慕者。
「洗手呀!」大概是一個家長一天重覆最多的句子,我粗略統計過,我和我太太一天要說25次以上的「洗手」:起床之後、食早餐之前、上廁所之後、去到學校換完鞋、下課時、回到家裡、茶點之前、晚飯之前、晚飯之後,如果中間要外出,可能還要多加5至10次。但可曾想過,比雙手更需潔淨的,其實是我們的心……
到底是什麼原因,會讓一群剛剛經歷了五餅二魚神蹟的門徒出現錯覺,認不出那位踏浪而來的耶穌基督,反而以為是鬼怪呢?真的只是心裡遲鈍這麼簡單嗎?原來……
希律王是一個「敬畏」約翰的人,他「喜歡聽約翰講論」,甚至「想保護他」(20),但這份敬畏始終沒能保住約翰。當女兒在宴會中翩然起舞,希律在酒精與虛榮的加持下輕率起誓。這看似「無心之誓」,暴露了他內在的致命傷——寧可背棄真理,也要維護自己的形象……如果可以重新選擇,希律會不會為了持守真理,而付上打破「自我形象」的代價?
「被拒絕」是我們傳福音的歷程裡的必經階段,為此,耶穌一早已經教導了我們可以點樣做。你還記得是哪個動作嗎?
「嗱嗱嗱,嗱嗱,我就知道佢係咁!」這句子核心的意思是要表達「我太熟你啦」。「我太熟你啦」,當耶穌回到家鄉拿撒勒,這些句子同樣一句一句進入祂的耳中,太熟悉一個人,到底會帶來怎樣的結果……
葉魯是猶太會堂的領袖,是有權有勢的人;無名的婦人卻是個邊緣人,12年來受盡歧視,無人接近。一個是公開的哀求,一個是隱藏的渴望;一個為至親代求,一個為自己努力——他們毫無交集,卻在各自的絕境中做出了相同的選擇:走向耶穌。
沖涼前你對老公說,你摺住衫先,沖完涼我想同你傾下今日嘅經歷;到你沖完涼出嚟,你見到啲衫摺好左,不過,你老公已經瞓著咗……在加利利海的那個夜晚,當狂風巨浪不斷拍擊船隻,船隻即將沉沒時,門徒卻驚恐地發現,那位老師,竟然在風暴中安然入睡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