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五日︱今天可能是我的最後一天,所以……
當我們認識到這一天可能是自己,甚至是鄰舍、別人,以至整個世界的最後一天時,我們對生活應該有怎樣的態度呢?
當我們認識到這一天可能是自己,甚至是鄰舍、別人,以至整個世界的最後一天時,我們對生活應該有怎樣的態度呢?
第一批賓客是被召的,是提前受邀的,但卻因種種事務而變得不配;第二批賓客是臨時被召的,是現場受邀的,這讓我們深刻的看見上帝的恩典是意想不到的、是白白的;還有第三批賓客……
期待已久的彌賽亞來了,應驗著舊約先知的預言,祂騎著驢駒子進城,大家都十分興奮,以衣服和樹枝鋪在地上為耶穌開路……不過,來到敘事的尾聲,突然有人問:「祂是誰?」
主人說完了,工資分完了,問題來了:如果明天早上,葡萄園的家主繼續在市場上僱人進來做工,你,還願意進去嗎?
在古代社會,小孩子是無助的一群,他們要靠成人的幫助和供給,就連來到耶穌的面前領受祝福,也要「有人」帶他們來……
當社會的經濟學教導我們利潤最大化時,耶穌說天國與利潤無關,要求天國群體竭力往山裡去找那迷路的1%……
登山變像短促的時光,耶穌向門徒顯出了將來的榮耀,但卻始終不是門徒要駐足的地方。縱然如此,登山變像的經歷,卻成為門徒不斷前行的動力…
從磐石到絆腳石,你有想過嗎?原來攔阻耶穌走十字架道路的,不是法利賽人、不是文士、卻是身邊最親近的人……當我們走十字架道路時,撒但同樣會藉著人來攔阻我們,這些人也不一定是外人啊……
即使面對冷淡、攔阻、嘲諷,為了讓被鬼附的女兒經歷釋放,這位母親始終堅定不移地緊緊抓住耶穌:哪怕是掉下來的碎屑,也是極豐盛的恩典。
「耶穌遞給門徒,門徒又遞給眾人」,在馬太筆下,是「遞給」是關鍵詞,從耶穌到門徒,從門徒到眾人,起點在於我們肯不肯把自己交在耶穌的手中,成為一個「把恩典傳遞」的人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