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二日︱兩個絕望的人,兩種不同的呼求
葉魯是猶太會堂的領袖,是有權有勢的人;無名的婦人卻是個邊緣人,12年來受盡歧視,無人接近。一個是公開的哀求,一個是隱藏的渴望;一個為至親代求,一個為自己努力——他們毫無交集,卻在各自的絕境中做出了相同的選擇:走向耶穌。
葉魯是猶太會堂的領袖,是有權有勢的人;無名的婦人卻是個邊緣人,12年來受盡歧視,無人接近。一個是公開的哀求,一個是隱藏的渴望;一個為至親代求,一個為自己努力——他們毫無交集,卻在各自的絕境中做出了相同的選擇:走向耶穌。
沖涼前你對老公說,你摺住衫先,沖完涼我想同你傾下今日嘅經歷;到你沖完涼出嚟,你見到啲衫摺好左,不過,你老公已經瞓著咗……在加利利海的那個夜晚,當狂風巨浪不斷拍擊船隻,船隻即將沉沒時,門徒卻驚恐地發現,那位老師,竟然在風暴中安然入睡……
今天我們會用燈罩減低燈泡的亮度,但是,在一世紀那個沒有電燈的時代,一盞油燈若被遮蓋,它就失去照明功能,整個房間就會掩埋在黑暗當中。耶穌以燈來比喻自己,祂就是來照亮人心的那位,祂不希望我們的生命掩沒在黑暗中……
四種土地,不僅是比喻四種不同的人;在更多時候,我們發現我們的生命中四種土壤也有,甚至在聆聽一篇信息時,我們會有甘於受教的部分,也會有被欲望攔阻聽不進去的時候。今天的我,是什麼土壞呢?
耶穌說:“起來,站在當中!”我真的要站在眾目睽睽之下嗎?到底這是公開的審判?還是醫治的邀請?
耶穌在你心中的形像是怎樣的?是奴僕?是君王?是先知?是朋友?無論是怎樣的,我相信我們都會認同耶穌是慈愛的,是滿有憐憫的。但原來,這位慈愛的神,也有審判的一面;這位赦罪的主,卻也有祂的底線——永不得赦免的罪……
你跟誰同枱食飯,就可以斷定你的身份及社會地位。耶穌作為當時加利利社會的「紅人」,形象又是一位律法教師,到底會跟誰同枱食飯呢?應該是一班宗教領袖,在筵席上分享讀經心得?或者是一群商業領袖,在桌上討論來年的慈善項目?對不起,我們都錯了!
在迦百農擁擠的人群中,即使屋裡已經水洩不通、門前連站立的地方也沒有,還是有四個人,把他們那癱子朋友,拆去房頂,從屋頂連人帶褥子縋到耶穌面前。他們「拆通房頂」的舉動,讓我們看見真正有需要的人(真正認識耶穌權柄的人),願意突破一切障礙來到祂面前……
耶穌在前一天剛在迦百農行了神跡,群眾聞訊蜂擁而至(一32~33)。然而,越來越高的關注度,越來越多的followers,耶穌卻並未停留在「成功的事工現場」,而是選擇「退到荒野的地方禱告」……
起床、整理漁網、出海、撒網、收網、整理漁獲、補網,想像你是加利利海邊的漁夫,以上就是你日復一日的節奏。突然,一位名叫耶穌的流浪教師走向你,他沒有跟你討論捕魚技巧,卻說:「來跟從我!我要使你們成為得人的漁夫。」你會如何回應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