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撒母耳到掃羅:是管治模式的問題?還是領袖的問題?
撒母耳膏掃羅為以色列王的事蹟,標誌著以色列從士師時期步入酋長國時期;士師時期的支派聯盟,掃羅時期的酋長國,管治模式孰好孰壞,聖經沒有明言。但是…
撒母耳膏掃羅為以色列王的事蹟,標誌著以色列從士師時期步入酋長國時期;士師時期的支派聯盟,掃羅時期的酋長國,管治模式孰好孰壞,聖經沒有明言。但是…
「耶和華的話語稀少」,以利尚且渴望聽見;今天,我又是否如飢似喝的渴望聽見?
「世事不似預期,把握機會」是我這兩年很深的感受,兩年疫情打垮了很多的教會安排,但探訪,仍能不受疫情影響,盼望我們在主裡「把握機會」。
父啊!聲音很多,但原來你的聲音,一直都在。你是言說的上主,你的話語從沒減少,在這個聲音紛擾的世代,求你以你的話再一次向我們說話,晝夜不停的佔據我們的心思意念!
500年後的今天,一切似曾相識…
約翰福音那段意義深遠的開篇是這樣的:「太初有道,道與神同在,道就是神」,而開篇的結尾中,約翰這樣寫:「道成了肉身,住在我們中間」。從「與神同在」到「住在我們中間」,是什麼讓祂願意離開自己的家,住進不認識、不接納祂的地方(參約一10~11)?
10大聖誕詩歌,《普世歡騰》定必榜上有名。 但是,華滋(Issac Watts)在譜寫這首讚美詩時,心中所想的可能並不是聖誕節和道成肉身,而是基督的第二次再臨。唔信?我們一起來看…
「他像一棵樹,栽在溪水旁」(詩一3a,新譯本),熟悉的詩句,熟悉的圖畫,卻「栽植」一詞是被動語態分詞,道出背後的移植者是上主,是上主使一個晝夜思想祂話語的人栽在溪水旁。